跟骨骨折为跗骨骨折中最常见者,约占全部跗骨骨折的60%。多由高处跌下,足部着地,足跟遭受垂直撞击所致。下面是关于跟骨骨折的常见原因介绍。
1、跟骨结节纵行骨折
多为高处跌下时,足跟外翻位结节底部着地,结节的内侧隆起部受剪切外力所致。很少移位,一般不需处理。
2、跟骨结节水平(鸟嘴形)骨折
为跟腱撕脱骨折的一种。如撕脱骨块小,不致影响跟腱功能。如骨折片超过结节的1/3,且有旋转及严重倾斜,或向上牵拉严重者,可手术复位,螺丝钉固定。
3、跟骨载距突骨折
为足内翻位时,载距突受到距骨内下方冲击而引起,极少见。一般移位不多,如有移位可用拇指将其推归原位,用短腿石膏固定4~6周。
4、跟骨前端骨折
较少见。损伤机制为前足强烈内收加上跖屈。应拍X线斜位片,以排除跟骨前上突撕裂骨折,短腿石膏固定4~6周即可。
5、接近跟距关节的骨折
为跟骨体的骨折,损伤机制亦为高处跌下跟骨着地,或足跟受到从下面向上的反冲击力量而引起。骨折线为斜行。X线片正面看,骨折线由内后斜向前外,但不通过跟距关节面。因跟骨为骨松质,因此轴线位观,跟骨体两侧增宽;侧位像,跟骨体后一半连同跟骨结节向后上移位,使跟骨腹部向足心凸出成摇椅状。
跟骨骨折的并发症较多,最常见的有:肿胀、张力性水疱、筋膜室综合征、神经血管损伤、伤口裂开和感染、跟垫疼痛、跟骨骨刺、骨折畸形愈合、关节炎等。其他还有跛行、跟腱挛缩、侧方撞击综合征和腓肠神经炎等。
跟骨骨折常合并严重软组织肿胀及张力水疱。水疱通常发生在骨折后包括:伤足持续剧痛、肿胀严重、屈趾无力、伸趾疼痛、跖部感觉减退、出现张力水疱或淤斑等,足跟部严重的张力性肿胀为本综合征确切的特征性表现。对跟骨内、外及表浅筋膜室应用压力监测,如发现压力达到30 mmHg ( 1 mmHg =0. 133 kPa)或在心脏舒张期达到10 ~30 mmHg时应作为手术切开的指征。此外还有:
1、跟骨畸形或骨突形成
是最常见的后遗症,当跟骨限局性部位压力增大后,易形成胼胝、疼痛,由于跖侧皮质不平刺激跖筋膜,造成跖筋膜炎而致疼痛。
2、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
病人常诉跗骨窦处疼,对确诊者可行关节融合术。
3、腓骨肌腱卡压综合征
表现在外踝下方有限局性或广泛性压痛及活动时疼痛,易被误诊为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行三关节融合术,而未能解除疼痛。可将增生造成卡压的跟骨部分广泛切除并松解肌腱,即可缓解症状。
4、屈趾肌腱粘连爪状趾畸形
见于屈趾及屈姆肌腱,可行肌腱切断或松解术。
5、跟腱无力
因结节关节角减少,跟骨结节上移使跟腱相对松弛,行走时无力,呈跟足步态,可作跟骨截骨术矫正。
6、跟后垫痛
跟垫结构破坏,脂肪组织营养不良,痛阈下降。
7、神经嵌压
胫后神经或腓肠神经的跖内、外侧支受压所致。
8、足外翻畸形
跟骨体骨折后,其外侧骨块向外移位导致外翻平足,可作距下关节融合矫正,或作跟骨截骨术。
9、跟骨感染
常因撬拨复位或切开复位所致,严重者可引起跟骨骨髓炎。
跟骨骨折顾名思义是指后跟部的骨折,多发生在成年人身上,通常会和其他类骨折一起发生,诊断时很容易忽略,下面是跟骨骨折时常见的症状,确诊时一定要注意。
1、外伤后、足跟疼痛、不利站立和行走。
2、局部肿胀、压痛、畸形,或摸到骨擦音。
跟骨骨折是由于外伤导致的,如高处坠落,车祸等,人为的暴力行为也可导致跟骨骨折,因此,对于本病的预防,主要以注意日常的生产安全和生活安全为主,没有其他特殊预防措施
跟骨骨折通过X线平片(包括正、侧位及跟骨轴线位片)一般即可明确诊断,诊断困难者可行CT扫描或MRI检查,尤其是CT扫描在该骨折分型诊断及预后判定上作用较大。本病的辅助检查方法主要是影像学检查,其主要表现为:
1、跟骨前突骨折。
2、跟骨结节的垂直骨折。
3、载距突骨折。
4、跟骨压缩性骨折。
5、跟骨粉碎性骨折。
骨折不仅要依靠外部的药物治疗,还需要通过食疗来补充必要的营养。所以骨折病人在饮食方面尤其需要注意配合,那么骨折食疗有哪些呢?
1、骨折后1~2周
此时骨折部位瘀血肿胀,经络不通,气血阻滞,此期需注意活血化瘀,行气消散。患者骨折部位疼痛,食欲及胃肠功能均有所降低,因此饮食应以清淡开胃、易消化、易吸收的食物为主,如蔬菜、蛋类、豆制品、水果、鱼汤、瘦肉等,制作以清蒸炖熬为主,避免煎炸炒烩的酸辣、燥热、油腻之食品。至于黄豆骨头汤,属于肥腻滋补的范畴,所含脂肪较多,不易消化吸收,有诱发大便干燥之嫌,此阶段最好不要食用。
食疗方:三七10克,当归10克,肉鸽1只,共炖熟烂,汤肉并进,每日1次,连续7~10天。
2、骨折后2~4周
此时患者从生理上及精神上对骨折后的境况有所适应,骨折所引起的疼痛也已缓解,瘀血肿胀大部分消失,食欲及胃肠功能均有所恢复。饮食上应由清淡转为适当的高营养,以满足骨痂生长的需要,可在初期的食谱上加以骨头汤、田七煲鸡、鱼类、蛋类以及动物肝脏之类,以补给更多的维生素A、D,钙及蛋白质。适当多吃一些青椒、西红柿、苋菜、青菜、包菜、萝卜等维生素C含量丰富的蔬菜,以促进骨痂生长和伤口愈合。
食疗方:当归10克,骨碎补15克,续断10克,新鲜猪排或牛排骨250克,炖煮1小时以上,汤肉共进,连用两周。
3、骨折后5周以上
骨折部位瘀肿基本吸收,已经开始有骨痂生长,并从骨痂向骨组织转化。患者胃口大开,饮食上并无禁忌,可食用任何高营养食物及富含钙、磷、铁等矿物质的食物。祖国传统医学对此颇有研究,认为此期食谱可配以老母鸡汤、猪骨汤、羊骨汤、鹿筋汤、炖水鱼等,能饮酒者可适当饮用杜仲骨碎补酒、鸡血藤酒、虎骨木瓜酒等。
食疗方:枸杞子10克,骨碎补15克,续断10克,苡米50克。将骨碎补与续断先煎去渣,再入余2味煮粥进食。每日1次,7天为1疗程。每1疗程间隔3~5天,可用3~4个疗程。
实践证明,对于骨折的患者,按照上述的食疗顺序滋补,病人的康复期明显缩短。
跟骨骨折在日常的生活中经常能够遇到,多是由于生活中的不慎导致的,其治疗主要以手术为主,下面是关于跟骨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介绍。
1、跟骨舌状骨折、跟骨体横形骨折波及关节并有移位者,可在麻醉下用骨圆针撬拨复位,再用小腿石膏固定于轻度跖屈位4~6周。
2、有移位的跟骨横形骨折、舌状骨折以及跟骨后结节骨折,应行切开复位,加压螺丝钉内固定。术后石膏固定于功能位4~6周。
3、青壮年的跟骨压缩骨折甚至粉碎性骨折,有人主张早期即行切开复位并植骨,以恢复跟骨的大体形态及足纵弓。视情况用或不用内固定。术后用小腿石膏固定6~8周。
4、跟骨严重粉碎性骨折,有人主张早期行关节融合术,包括跟距、跟骰关节。但多数人主张先行功能疗法,以促进水肿消退,预防肌腱、关节粘连。待后期出现并发症时,再行足三关节融合术。
5、手术方式
①骨圆针撬拨复位及固定 手术在麻醉后气囊止血带下进行。于跟骨后结节跟腱外侧方,用尖刀戳一小口,由此插入一粗骨圆针,到近折块内。然后将膝屈曲,以松弛腓肠肌。术者握住骨圆针向足跖面下压,使骨折块复位。最后将骨圆针击入远位骨折块内固定。
②切开复位加压螺丝钉内固定 自外踝后下2~3cm始向前作一弧形切口,止于舟骨。切开深筋膜后,将腓骨肌腱牵向后方,显露跟骨体横形骨折及跟距关节。直视下用骨膜剥离子将移位骨折复位,由后骨折块的外面向前上用一枚加压螺丝钉固定。舌状骨折或后结节骨折螺丝钉由上向下固定。
③切开复位和骨移植术 切口及软组织显露同上,显露距骨下关节面和压缩凹陷的跟骨骨折及其关节面。用骨膜剥离子插至跟骨凹陷骨折下缘,将压缩的骨折块撬拨复位。残留空隙填以取自髂骨的三面有皮质骨的骨块。术后用石膏固定于功能位6~8周。
④关节融合术 此处介绍两种方法,均以后期出现创伤性关节炎为指征。
⑤跟骨截骨术 由于跟骨横形压缩骨折,早期未予复位,Bhler角及足纵弓消失,但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不明显或较轻者,可行此手术。跟外侧微弧形切口,切开深筋膜后将腓骨肌牵向前上方。骨膜下剥离跟骨上后、外侧及跖面。将跟骨作楔形截骨,取出三角形骨块后,用一枚加压螺丝钉由跖面向上固定。术后固定同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