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国营
北京协和医院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三级甲等医院,是国家卫生健康委指定的全国疑难重症诊治指导中心,最早承担高干保健和外宾医疗任务的医院之一,也是高等医学教育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国家 级
肛膜闭锁又称肛门膜状闭锁,是因肛膜未破,肛门与直肠被一层薄膜完全分隔,不能排粪的先天畸形。
骶尾部不仅容易发生畸胎瘤,而且是恶性变多见的部位。全部患者恶性的发生率为10%~20%。新生儿畸胎瘤中90%为良性。骶尾部畸胎瘤多数属良性,瘤体有完整的包膜。
直肠脱垂(rectal prolapse)指肛管、直肠外翻而脱垂于肛门外。也就是肛管直肠外翻而脱垂于肛门外一种病变。脱出物粉红色或鲜红色、呈环状、有皱襞、质柔软,一般不出血,轻者便后可以缩回,严重时需用手推压才能还纳。
肛管损伤(injury of anal canal)相对结肠损伤而言,是少见的,但因其负有排便功能,因此肛管伤处理不当则可造成严重的并发症,影响伤病员日后的生活质量。
肛门和直肠畸形(malformation of anus and rectum of newborn) 其发病率在新生儿中为1∶1500~5000,占消化道畸形的首位。男性多于女性,有一定的家族关系。高位畸形在男性约占50%,女性占20%。常以低位肠梗阻而就诊,严重影响患儿生命。
先天性直肠肛门发育畸形非常多见,并且类型众多,直肠盲端和瘘管的位置各异。其发病率在新生儿中为1∶1500~5000,占消化道畸形的首位。男性多于女性,高位畸形在男性约占50%,女性占20%。各种瘘管的发生率在女性为90%,男性为70%。合并其它先天性畸形的发生率约有30~50%,且常为多发性畸形。有家族史者少见,仅1%。有遗传性,但遗传方式尚无定论。
咽下的异物包括导管,鸡骨和鱼刺;胆石或者粪石可停留在肛门直肠交界处;尿路结石,阴道环或手术的海绵或器械可能侵蚀入直肠;某些奇特的或与性表演有关的异物被人为地插入,并无意识地嵌顿了;有些物质嵌入直肠壁,有些异物嵌粘在肛门括约肌上面等这些异物进入并相应一些症状称为直肠内异物。
肛门息肉,痔疮的一种,无症状静止期的痔,在排便时可见,无疼痛,症状表现为偶有出血,形状不一。肛门息肉是指发生在肛管或直肠黏膜上的新生物,肛门息肉单发性居多,多发性的占少数。需治疗,有癌变的可能性。
直肠重复畸形的诊断有肠梗阻征象,直肠指检可触及包块。肠镜及钡灌X线检查可发现双腔直肠。治疗手术关闭多余直肠的近端。
先天性直肠与周围脏器瘘是指与肛管或直肠腔相通的瘘管而言,瘘管一端通于肛管内肛窦和肛腺的感染灶,称内口;另一端通至周围脏器称外口。
先天性直肠肛门发育畸形(anorectum development malformation inborn)多见,并且类型众多,直肠盲端和瘘管的位置各异。是后原肠尾端发育异常的一组疾病的总称。其发病率在新生儿中为1∶1500~5000,占消化道畸形的首位。男性多于女性,高位畸形在男性约占50%,女性占20%。各种瘘管的发生率在女性为90%,男性为70%。合并其它先天性畸形的发生率约有30~50%,
内痔最常见的症状就是便血及脱出,一般在内痔的初期脱出还不是非常的明显,只有偶然的时候才会出现脱出的症状,由于痔核体积增大,排便时受到粪便的挤压,使其逐渐与肌层分离而脱出肛外。有时是1~2个痔核同时脱出,有时是全部痔核并带有直肠黏膜一齐脱出。
女性乳房的乳头如不凸出于乳晕平面,甚至凹入陷于皮面之下,致局部呈火山口状时,称乳头内陷(crater nipple),是一种较常见的女性乳房畸形。有报道乳头凹陷的妇女的比例高达40%。乳头内陷有两种情形:乳头退缩或翻入乳房内,且牵拉也不高出乳房皮肤者,称真性乳头内陷;乳头发育正常而陷入乳晕内,乳头与皮肤在同一平面,而不能竖起者,经牵拉出如常人者,称假性乳头内陷。真性乳头内陷双侧常见,原发性或有遗传
乳房纤维瘤是乳房的常见良性肿瘤,一般认为与雌激素作用活跃有密切关系,好发于性功能旺盛时期(18至25岁)。
急性乳腺炎(acute mastitis)是乳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是乳腺管内和周围结缔组织炎症,常在短期内形成脓肿,多由金葡球菌或链球菌沿淋巴管入侵所致。多发生于产后哺乳期的妇女,尤其是初产妇更为多见。病菌一般从乳头破口或皲裂处侵入,也可直接侵入引起感染。有文献报道急性乳腺炎初产妇患病占50%,初产妇与经产妇之比为2.4∶1。哺乳期的任何时间均可发生,但以产后3~4周最为常见,故又称产褥期乳腺炎。
本病是妇女常见、多发病之一,多见于25~45岁女性,其本质上是一种生理增生与复旧不全造成的乳腺正常结构的紊乱。在我国,囊性改变少见,多以腺体增生为主,故多称“乳腺增生症”。世界卫生组织(WHO)统称“良性乳腺结构不良”。本病恶变的危险性较正常妇女增加2~4倍,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时与乳癌相混。
乳腺癌(mammary cancer)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占全身各种恶性肿瘤的7-10%,在妇女仅次于子宫癌,已成为威胁妇女健康的主要病因。它的发病常与遗传有关,以及40-60岁之间,绝经期前后的妇女发病率较高。它是一种通常发生在乳房腺上皮组织,严重影响妇女身心健康甚至危及生命的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乳腺癌男性罕见,仅约1-2%的乳腺患者是男性。
早期乳腺癌(early mammary cancer,EBC)是多年来乳腺肿瘤学家积极关注的问题之一。其意义在于早期乳腺癌的长期治愈率可达90%以上;早期乳腺癌诊断率的提高将大大提高病人的生存率和生存年限,降低病死率。
乳房湿疹多见于哺乳妇女,主要发生在乳头、乳晕及其周围,表现为境界清楚的红斑、糜烂、结痂,皮损呈棕红色,间覆以鳞屑或薄痂,有浸润时可发生皲裂,患者自觉瘙痒兼有疼痛。
乳头溢液(nipple discharge)是乳腺疾病的常见症状,乳头溢液在乳腺疾病的发生率仅次于乳腺肿块和乳腺疼痛。可分为生理性溢液及病理性溢液。生理性溢液是指妊娠和哺乳期的泌乳现象,口服避孕药或镇静药引起的双侧乳头溢液及绝经后妇女单侧或双侧少量溢液等。病理性溢液是指非生理情况下,与妊娠、哺乳无关的一侧或双侧来自一个或多个导管的自然溢液,间断性、持续性从数月到数年者。乳头溢液主要是指病理性溢液。
乳腺纤维腺瘤(fibroadenoma of breast)是青年女性最常见的一种肿瘤。当肿瘤的构成以腺上皮增生为主,而纤维成分较少时则称为纤维腺瘤;如果纤维组织在肿瘤中占多数,腺管成分较少时,则称为腺纤维瘤;肿瘤组织由大量腺管成分组成时,则称为腺瘤。乳腺纤维腺瘤可发生于青春期后的任何年龄的女性,但以18~25岁的青年女性多见。本病的发生与内分泌激素失调有关,如雌激素相对或绝对升高可引起本病。
乳腺及其附属组织发生的多种类型良性肿瘤,依据肿瘤的组织来源、发生部位、细胞种类、形态及排列有许多种类和型别。有上皮源性良性肿瘤和良性间质上皮混合瘤。乳房纤维腺瘤在乳房疾病中,发病率仅次于乳腺囊性增生病和乳癌,占第三位;在乳房良性肿瘤中,包括纤维瘤和纤维腺瘤约占3/4;好发于20~25岁的青年女性。
乳腺囊性增生病(cystic hyperplasia of breast),又称慢性囊性乳腺病、囊肿性脱皮性乳腺增生病、纤维囊性乳腺病等。是以乳腺小叶、小导管及末端导管高度扩张形成的囊肿为特征,伴有乳腺结构不良病变的疾病。本病是妇女常见、多发病之一,多见于25~45岁女性,其本质上是一种生理增生与复旧不全造成的乳腺正常结构的紊乱。与单纯性乳腺增生相比较,该病乳腺增生与不典型增生共存,存在恶变的危险
乳腺结核,多继发于肺结核、肠结核或肠系膜淋巴结构,经血行传播至乳房所引起的结核,临床较少见。
乳腺导管扩张症(dilation of mammary duct)是一种并不少见的病程冗长、病变复杂而多样化的慢性乳腺病,常见于中、老年女性,高峰年龄为 50-60岁。曾被命名为“静脉扩张肿”、“浆细胞性乳腺炎”、“粉刺性乳腺炎”等,被命名为“乳腺导管扩张症”是因为Haagensen和Stout根据其病理特点认为,浆细胞浸润仅是本病后期的一种炎症反应,其始发病变及其病理特征是以乳腺导管扩张为其基本
男性乳腺癌(male mammary cancer)是少见的恶性肿瘤,占男性全部癌肿的0.2%~1.5%,占乳腺癌的1%左右。正是由于“男性不会患乳腺癌”这种错误认识,往往导致人们丧失警惕,直到男性乳腺癌癌症晚期才发现罹患乳癌,从而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从理论上说,乳癌的发生是由于乳房细胞内出现恶性肿瘤组织。男性也具备乳腺组织,所以同样也可能导致乳癌。只是由于生理结构的差异,女性罹患乳癌的几率远远
多乳房(副乳或副乳腺)即多乳头症,并不少见,是指除正常的1对乳房外,另有1个或多个乳房,也称多余乳房,但多余乳房均在乳腺发生线上。副乳房也可发生同正常部位乳房所发生的任何疾病,有人报告副乳腺癌的发生率在0.1%,副乳房的良性肿瘤的发生率也在0.1%左右,应引起注意。
单纯性乳腺上皮增生症(simple epithelial hyperplasia of mammary glands)是乳腺结构不良症的早期病变,为育龄妇女常见病,可发生于青春期后至绝经期前的任何年龄组,尤其以未婚女性或已婚未育者,或已育未哺乳的性功能旺盛的女性为多见。该病的发病高峰年龄为30~40岁。在临床上50%女性有乳腺增生症的表现,在组织学上则有90%女性可见乳腺结构不良的表现。1922年
乳腺腺病(adenosis of breast)为乳腺上皮和纤维组织增生,有时候会伴随囊肿形成和上皮化生转变为其他组织形态学特点。是乳腺结构不良症的早期。其主要改变是乳腺的腺泡和小导管明显的局灶性增生,并有不同程度的结缔组织增生,小叶结构基本失去正常形态,甚者腺泡上皮细胞散居于纤维基质中。根据病变的发展可分3期:即小叶增生、纤维腺病和硬化性腺病。有文献报道,除小叶增生未发现癌变外,后2期均有癌变存
乳头炎(papillitis)和乳晕炎(areolitis)是由金黄葡萄球等感染引致的乳头及乳晕皮肤和腺体的化脓性炎症。多发生于妇女的哺乳期,处理不当,可发展成乳房炎,中医称本病为“乳头风”。
男子乳腺发育又称男性乳房肥大症、男子女性型乳房,是指男性在不同时期、不同年龄阶段因不同原因,出现的单侧或双侧乳房肥大,可有乳房胀痛,乳晕下可触及盘形结节,个别可见乳头回缩、乳头溢液,有的外形与青春期少女的乳腺相似,故临床又有以青春期乳房肥大、中老年性乳房肥大,特发性男性乳房肥大等冠名。
本病也与雌激素过度刺激造成局限性乳头状生长有关。可分为单发性(乳管内乳头状瘤)和多发性(乳管内乳头状瘤)两种。可见于任何年龄的成年女性,但以40~50岁发病者最多见,男性少见。单发性者癌变率约为6%。乳管内乳头状瘤病常为多发性,发生于乳腺边缘部位的中、小导管或末梢导管没,可累及多个乳腺小叶的不同导管,其生物学特性倾向于癌变,癌变率高达30%~40%,可视为癌前病变。
乳房导管内乳头状瘤(intraductal papilloma of breast)又称大导管乳头状瘤、囊内乳头状瘤等,是发生于乳头及乳晕区大导管的良性乳头状瘤。
急性乳房炎是乳房的急性化脓性感染,俗称“奶疮”或“乳痈”。几乎所有的病人都是产后哺乳的产妇,尤其以初产妇更为多见。如果乳汁淤积在乳房中流不出去,再加上细菌从乳头的破损处进入乳房,就可能引发炎症。
炎性乳腺癌(inflammatory breast cancer,IBC) 是乳腺癌的一种特殊类型,临床十分罕见。该病呈暴发性发病,以乳房皮肤的弥漫性红、肿、热,痛和水肿为特征,极似急性炎症。恶性程度高,预后很差。 炎性乳腺癌以侵犯淋巴管道为主要表现,转移几率高,是局部晚期乳腺癌中预后最恶劣的一类。发病率占所有乳腺癌的1%~10%,我国报告约占乳腺癌的0.9%。
副乳乳腺癌(mammary of accessory mamma)是指发生于副乳腺的癌肿,多发生于腋区,少见部位为锁骨下区、腹部及外阴区。王发恒(1993)报道4例副乳腺癌,有乳头、乳晕、乳腺俱全者,也有仅有乳头者,有的有泌乳功能。
乳腺癌对所有年龄的妇女都是一个严重威胁。绝经后严重的肥胖及中心性脂肪堆积的妇女乳腺癌的发病率明显增加,在围绝经期后服用雌激素可增加乳腺癌的发病机会,高水平的催乳素亦会增加乳腺癌发病。
乳腺癌是发生在乳房腺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是一种严重影响妇女身心健康甚至危及生命的最常见的肿瘤之一。
乳头的乳头状瘤(papilloma of papilla) 是乳头表皮的鳞状上皮细胞呈乳头样增生的病变。多个增生的乳头状物聚积在一起,看起来似菜花状,与乳腺鳞状细胞癌相似。临床很少见。
积乳囊肿(cyst of galactostasia),亦称乳汁潴留囊肿,或乳汁郁积症。是妊娠期、哺乳妇女的良性疾病。过去认为此病较为少见,近年来国内时有报道。此病是哺乳期乳房的某一小叶或导管因故发生堵塞,导致乳汁排出不畅,潴留于导管内,使之扩张形成囊肿。表现为乳房内肿块,常被误认为乳腺良性肿瘤(纤维腺瘤),偶尔也可被误诊为乳腺恶性肿瘤,故应当引起注意。
乳房结核(tuberculosis of breast)又称结核性乳房炎(tuberculous mastitis),是乳房的一种慢性特殊性感染。本病少见,但亦并非罕见。1829年Cooper首先对此病有所描述,我国最早由陈舜名于1930年对该病作了报道。乳房结核常见于哺乳期女性,有原发性(primary tuberculosis of breast)和继发性(secondary tubercul
乳房单纯囊肿(simple cyst of breast )是指囊肿壁内衬一层扁平上皮,而无明显增生表现的肿块,是一种常见的乳房疾病。临床以乳房单发或多发肿块伴疼痛为主要症状,对各种非手术治疗效果不甚明显。若光滑的囊壁发生变化,则可能是恶变的征象。因此,该病在临床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脂肪肉瘤是软组织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在乳腺血管周围的幼稚间叶细胞向脂肪细胞分化而形成的恶性肿瘤,称为乳腺脂肪肉瘤(liposarcoma of breast)。
湿疹样癌是一种特殊的恶性肿瘤,也被称为湿疹样皮癌或Paget病。它通常在皮肤表面形成湿疹样的皮损,但与湿疹不同,湿疹样癌具有肿瘤的性质。湿疹样癌在临床上常表现为边界不清、颜色暗红或粉红色、伴有脱屑或渗出的斑块或丘疹,通常伴有剧烈瘙痒。病理上,湿疹样癌的表皮内有大而淡染的异常细胞(Paget细胞),这是该肿瘤的典型特征。
乳房外湿疹样癌是一种原发于大汗腺分布部位的皮肤或皮肤附属器的恶性肿瘤,常见于顶泌汗腺分布区,以女性外阴、男性阴囊多见。临床表现类似于湿疹样改变,通常伴随着糜烂、渗出和破溃等症状。该病通常需要手术治疗,在术后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性质。如果产生扩散,则需要采取其他治疗方法,如放、化疗等。避免破溃的皮肤出现感染或继发其他恶性肿瘤,一旦发现患有乳房外湿疹样癌,应及时就医治疗。
有遗传性乳腺癌倾向的家族中,乳腺癌患者或其一、二级血亲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卵巢癌患者,则此家族属于遗传性乳腺癌-卵巢癌综合征家族。1992年定义了3种明确的遗传性卵巢癌综合征:①遗传性非息肉性结肠直肠癌综合征(即LynchⅡ型)。②遗传位点特异性卵巢癌综合征。③遗传性乳腺癌-卵巢癌综合征。后者为3种综合征中最为常见的一种。
乳腺湿疹样癌是一种少见的乳腺癌类型,又称为乳腺Paget’s病。它以癌变乳房部位出现皮肤湿疹样改变为特点,多发于40~60岁的女性。这种病症的恶性程度较低,病情进展也相对较慢,淋巴转移发生较晚。在临床诊断中,其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包括乳头瘙痒、烧灼感、表皮变潮红等湿疹样改变。随着病情的发展,皮肤会变得粗糙变厚,出现脱屑、糜烂、渗液、破溃等,反复结痂后露出肉芽。
乳腺纤维肉瘤(fibrosarcoma of breast)在乳腺肉瘤中较为常见,仅次于叶状囊肉瘤。本病的组织类型复杂多样,一般多来自皮下或筋膜中的纤维组织,其特征为肿瘤内无上皮成分,纯由间叶性成分构成。
乳腺叶状囊肉瘤(cystosarcoma phylloides)是乳腺纤维瘤组织中纤维组织恶变而来,是上皮成分和结缔组织混合的恶性肿瘤。病理学检查可见良性上皮组织和恶性肉瘤混合存在。本病由Muller于 1938年首次报道,并认为是良性肿瘤。以后有学者根据细胞分化程度及临床发现本病并非完全良性,因而分为良性、恶性两类,并出现同义名词数十种。1982年WHO依据组织学分类原则,把该肿瘤改名为乳腺叶状
乳腺癌(breast carcinoma)转移常发生于躯干,但也可发生于其他部位,如上肢和头部,乳腺癌经淋巴管播散,发生转移的有4型,分别是炎性癌,毛细血管扩张性癌,结节状癌和铠甲状瘤,第5型经血液循环发生,相当罕见。
男性青春期乳房发育(male adolescent mammoplasia)是指男性在青春发育时,乳腺组织良性增生所导致的一侧或两侧乳腺的增大。一般发生在12—16岁,增大的乳腺组织一般不超过3cm,可能是不对称的,并有轻度触痛,大多持续12—18个月,随男性性发育的成熟而逐渐缩小至消失,也有的持续2—3年,甚至长期存在。
乳房神经纤维瘤(neurofibroma of breast)是神经纤维瘤病的一部分,好发于乳晕附近的皮肤及皮下组织,为周围神经发生的一种良性肿瘤。
乳房丝虫病(filariasis of breast)是血丝虫寄生于乳房的淋巴管中,造成淋巴管阻塞而发生的丝虫性肉芽肿。男女均可患病,但以女性居多。成年妇女的乳房淋巴管非常丰富,尤其是妊娠、哺乳乳腺,在性激素的作用下,体积变大,淋巴管扩张,为血丝虫的寄生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本病以乳房结节为临床特征,有时不易与癌区别。因此,对该病的鉴别诊断十分重要。
乳头状囊腺瘤(papillary cystadenoma)是涎腺上皮性良性肿瘤。
外伤性乳房脂肪坏死(traumatic fat necrosis of breast)是指乳房的脂肪组织因暴力出现损伤,并在脂肪酸酶的作用下发生皂化,继而引起的乳房无菌性脂肪坏死性炎症。乳房是由较多的脂肪和结缔组织及比例很小的腺体组成。脂肪位置表浅(位于皮下),血液循环不丰富,因此外伤后易发生缺血坏死和瘢痕组织形成。
乳腺错构瘤(hamartoma of mammary gland)是由脂肪组织、纤维组织、乳腺导管和乳腺小叶多种组织成分混合生长而成,是临床上比较少见的特殊类型的乳腺良性肿瘤。
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primary malignant lymphoma of breast,PMLB),是发生于乳腺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十分罕见,常为全身淋巴肉瘤的一部分,可能与乳腺组织中淋巴组织较少有关。 关于乳腺恶性淋巴瘤的来源,多数学者认为乳腺是一种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的潜在部位,乳腺原发恶性淋巴瘤是一种黏膜相关淋巴组织肿瘤(MALT),与乳腺导管周围和乳腺小叶内淋巴组织
乳腺癌肉瘤(carcinosarcoma of breast)是指同侧乳腺组织内癌和肉瘤共同发生的肿瘤,组织学上由恶性间胚叶组织及恶性上皮组织混合构成。
非哺乳期乳晕部瘘管(fistula of areola out of lactation)是发生在乳晕部位的乳腺大导管的局部感染性病变。男女均可发病。临床以乳晕区复发性瘘管为特点,又称非泌乳乳腺脓肿、非泌乳乳晕周围脓肿、慢性乳晕下脓肿、乳腺瘘、乳腺大导管肉芽肿等。Zusks等根据该病的组织学变化后将其命名为乳管瘘。因本病反复发作,病程迁延,有报道0.5~102个月,最长20年,多数病程为1~3年。
隐匿型乳腺癌(occult breast cancer,OBC)是乳腺癌的一种特殊类型。一般是指临床上无乳房肿块可及而是以转移的淋巴结为临床首要表现的乳腺癌。
乳房棘球蚴病(echinococcosis of breast) 又称包虫病,是棘球蚴(包虫)寄生在乳房组织内而发生的疾病。在人体,棘球蚴多寄生于肝脏(70%),此外肺(20%~30%)、脑、骨等其他器官亦可寄生,寄生在乳房者极为罕见。临床以无痛肿块为主要表现,手术治疗中包囊破裂可引起种植,应加以重视。
乳房缺少症(absence of breast)系胚胎发育异常所引起的先天性乳房畸形,临床较罕见。因常伴有胸廓组织的发育不全或缺如,又称之为Poland综合征。多发生于女性,有一定的遗传性。乳房重建是主要治疗方法。
原发性乳腺淋巴瘤较为少见,曾报道有多种组织学类型。它们可以原发于乳腺也可播散到乳腺。
乳房猪囊尾蚴病(cysticercosis of breast)是由链状带绦虫的幼虫(囊尾蚴)寄生于乳房的皮下或乳腺组织内,形成的囊虫结节。本病临床少见,河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980)对1100例乳房肿块活检分析,其中5例为乳房囊虫病。
外伤性乳房血肿又可称乳房外伤后血囊肿,主要是钝性外力作用于乳房引致的内局部血管断裂出血,进而形成局部的血性囊肿。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乳房肿块,穿刺有血性液体为其特点。详细询问病史,对诊断有着重要意义。
乳腺囊肿又称为乳汁淤积症,是哺乳期因一个腺叶的乳汁排出不畅,致使乳汁在乳内积存而成,临床上主要表现是乳内肿物,常被误诊为乳腺肿瘤。
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肿瘤,通常在婴儿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出现,多见于皮肤和软组织内。它是由于胚胎期间成血管细胞增生而形成的,这些残余的胚胎成血管细胞会向邻近组织侵入并形成肿瘤。 虽然血管瘤是一种良性肿瘤,但是如果不进行治疗,部分血管瘤可能不会自行消退,同时还会扩散引起严重畸形,给患者带来自卑心理。在选择血管瘤的治疗问题上,一般会根据血管瘤的类型和严重程度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激光治疗
血栓性静脉炎简称静脉炎是指静脉血管发炎,根据病变部位不同,静脉炎可分为浅静脉炎和深静脉炎。其病理变理化血管内膜增生,管腔变窄,血流缓慢。周围皮肤可呈现充血性红斑,有时伴有水肿。以后逐渐消退, 充血被色素沉着代替,红斑转变成棕褐色。少数病人可引起反应, 如发冷、发热、白细胞增高等,患者常常陈诉疼痛肿胀。
血管炎是血管壁及血管周围有炎症细胞浸润,并伴有血管损伤,包括纤维素沉积、胶原纤维变性、内皮细胞及肌细胞坏死的炎症,又称脉管炎。致病因素直接作用于血管壁引起者为原发性血管炎,在血管炎症基础上产生一定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者为血管炎疾病;由邻近组织炎症病变波及血管壁引起者为继发性血管炎,只是多种组织的病理改变之一,与血管炎疾病不同。另外,在所谓胶原血管病中,血管损害是主要的伴发病变之一,所以这类疾病属于广义
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一种退行性病变,是大、中动脉的基本病理过程,主要是细胞、纤维基质、脂质和组织碎片的异常沉积,在动脉内膜或中层发生增生过程中复杂的病理变化。在周围血管疾患中,动脉的狭窄、闭塞性或动脉瘤性病变,几乎大部分都是由动脉硬化所引起。动脉硬化性病变一般是全身性疾患,好发于某些大、中型动脉,如腹主动脉下段、髂动脉、股动脉和腘动脉等处,上肢动脉很少累及。病变动脉增厚、变硬、伴有粥样斑块和钙化,并可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hrombosis angiitis obliterans,TAO)是一种有别于动脉硬化,节段分布的血管炎症,病变主要累及四肢远段的中、小动静脉,病理上主要表现为特征性的炎症细胞浸润性血栓,而较少有血管壁的受累。
由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所致静脉炎称为血栓性静脉炎,常见于下肢浅静脉,可由药物静脉注射,或由大、小隐静脉曲张的并发症或脉管炎的伴发病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一部分而存在着。
分为真性、假性和夹层动脉瘤,多为动脉硬化或创伤所致,梅毒性少见。可发生在颈动脉、锁骨下动脉、腋动脉、肱动脉、桡动脉、髂动脉、股动脉和腘动脉等部位,以股动脉和腘动脉为好发部位。
静脉血栓形成(phlebothrombosis)是各种原因引起小腿静脉回流压力降低,导致血栓形成。
淋巴水肿是由于淋巴液淤积的长期刺激,致使皮肤和皮下组织增生,皮皱加深,皮肤增厚变硬粗糙,并可有棘刺和疣状突起,外观似大象皮肤,故名象皮肿。本病中医称“无名肿”。
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为老年性疾病之一,常发生于男性,发病年龄多在60岁以上。该病绝大多数在动脉硬化基础上发生,为威胁老年人生命的疾病之一,诊疗上应强调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并应长期随诊。
血管损伤(vascular injury)不仅战时常见,在和平时期由于工农业和交通事业迅速发展,以及医源性血管插管、造影等检查的增多,发生亦不少见。在身体各部位血管损伤中,以四肢血管损伤较多,其次为颈部、骨盆部、胸部和腹部。动脉损伤多于静脉。
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罕见的血管畸形,属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良性血管畸形,好发于30~40岁,无明显性别差异。它由众多薄壁血管组成的海绵状异常血管团,可能会发生出血、梗死或癫痫等状况。 虽然它被称为海绵状血管瘤,但它并非真正的肿瘤,而是一种缺乏动脉成分的血管畸形。在人群中的发生率估计为0.5%~0.7%,占所有脑血管畸形的8%~15%。 如果患有海绵状血管瘤,应该尽早就医,并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相应的治疗和
卡波氏肉瘤(Kaposis sarcoma)又名多发性特发性出血性肉瘤(Multiple idiopathic hemorrhagic sarcoma)。是艾滋病患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是多中心性血管性肿瘤。临床少见,好发于50岁以上的男性,亦常见于艾滋病患者。临床早期以肢体等处的有色丘疹或斑块为主要表现,逐渐发展成大的斑块或结节,可伴有明显的局部水肿和内脏损害。放射治疗敏感,可配合手术和化疗等治疗
静脉曲张综合征(veneous varicose syndrome)包括静脉曲张、静脉功能不全或淤积性皮炎和小腿静脉曲张性溃疡等一组疾病。
毛细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的皮肤良性肿瘤,通常在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出现。它由胚胎期间成血管细胞增生形成,多见于皮肤表面,以枕、头面、四肢及背部为多见,亦可发生在口腔颌面部。临床表现为鲜红色或紫红色的斑块样肿物,大小不等,形状不同,高出皮肤表面,呈毛细血管扩张、迂回、曲折的形态,有时会伴有草莓状血管瘤。毛细血管瘤可影响美观,有破裂出血的危险,故大多数患者需要治疗。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激光、冷冻、药物治疗等,
多发性大动脉炎又称原发性大动脉炎综合征、主动脉弓综合征、无脉症。多见于青年女性。 本病的病因尚不明确,目前多数认为本病可能是与链球菌、结核菌、病毒等感染有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多发性大动脉炎为主动脉及其分支的慢性、进行性、且常为闭塞性的炎症,临床上根据受累动脉的不同而分为不同的临床类型,其中以头和臂部动脉受累引起的上肢无脉症为最多,其次是降主动脉、腹主动脉受累的下肢无脉症和肾动脉受累引起的肾动脉狭窄
静脉血栓症有两种:一是血栓性静脉炎,它是指炎症为首发而血栓形成是继发的。另一个是静脉血栓形成,它是指血栓形成为首发现象,静脉壁的炎症过程是继发的。但以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最常见(占57%)。老年人不仅发病率高,而且易产生致命性肺栓塞,值得重视。
腋-锁骨下静脉血栓形成是以上肢肿胀、疼痛、皮肤青紫和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综合征。1949年,Hughes首先描述本症为:“健康成人出现严重程度不同的急性上肢静脉闭塞,而无明确病因学、病理学依据者,称为Paget-Schroetter综合征。”过去认为,本症是一种特发性和自限性疾病,对机体并无严重影响;上肢和肩部侧支循环丰富,即使主干静脉阻塞,也不会造成较重的血液回流障碍;上肢静脉内皮细胞纤溶活
恶性血管内皮细胞瘤(malignant angioendothelioma)又称血管肉瘤。血管肉瘤为一罕见的恶性内皮细胞瘤,发生于皮肤、软组织、乳腺、骨、肝和其他内脏。皮肤血管肉瘤为最常见型血管肉瘤。
颈部血管瘤是一种先天性疾病,由中胚层残留组织发展形成,活跃的内皮样胚芽向邻近组织侵入,形成内皮样条索,经管化后与遗留下的血管相连而形成血管瘤。它是一种良性肿瘤,常见于婴幼儿和青少年,通常在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出现。
下肢静脉瓣膜关闭不全是一种常见疾病,多发生在持久从事体力劳动或站立工作人员,在农民、理发员、运动员、外科医师等人群中发病率较高。下肢静脉瓣膜关节不全主要产生患肢沉重、酸胀、乏力,并可有表浅静脉曲张、色素沉着、皮炎、肿胀和经久不愈的溃疡,不仅病人颇感痛苦,且影响劳动力。
小儿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肿瘤,通常在婴儿出生后不久开始生长,常见于头部、颈部、四肢等部位。小儿血管瘤的生长速度和严重程度因人而异,有些可能会在数月或数年内逐渐消退,而有些则需要及早进行治疗。 对于小儿血管瘤的治疗,可以采取多种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激光治疗、冷冻治疗、手术治疗等。具体治疗方法需要根据小儿血管瘤的类型、大小、位置以及患者的年龄和身体状况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一般来说,对于小型且生长缓慢
血栓性浅静脉炎(superficial thrombophlebitis)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并且可以引起显著的不适和功能受限,虽然这是一个良性、自限性疾病,但能复发并持续存在。文献报道,血栓性浅静脉炎的病例中,约11%血栓蔓延而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且可以迁徙性地在人体各处交替发病。
静脉瘤是血管瘤的一种。静脉上自头顶下至脚指,遍布全身各处。作为静脉的疾病,最多见的是静脉瘤,下肢表面的静脉由于妊娠等原因,使血液回流心脏受阻,而致静脉扩张,弯曲。
动静脉血管瘤是一种由动脉和静脉两种成分构成的血管瘤,发病部位多在四肢、头颈和颅内,局限于眶内者少见。治疗动静脉血管瘤的方法包括手术治疗、激光治疗、冷冻治疗、注射治疗、口服药物治疗等,具体治疗方案需根据患者病情和医生建议来制定。在治疗过程中,家长需要关注患儿的情绪和心理变化,给予充分的关爱和支持。同时,要注意合理搭配膳食,保证患儿的营养需求。
遗传性血管性水肿(hereditary angioedema)系一具有家族史,反复发生软组织急性局限性水肿的疾病。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其发作与轻微外伤、情绪波动、感染、气温骤变以及月经、雌激素型避孕药等有关。
动脉和静脉之间存在异常通道,称为动静脉瘘。由于动脉的血液正常孔道流入伴行的静脉,可造成瘘的局部血管病变和瘘局部、周围循环和全身系统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可先天存在或后天因外伤所致。动静脉瘘使部分动脉血未流经应灌注组织的毛细血管而直接流入静脉,此部分血液未在组织进行物质交换成为无效循环可造成组织缺血坏死;总外周阻力降低,血压下降,且使心搏代偿增加,回心血量超过心脏负荷而产生心力衰竭。动静脉瘘患者表现有周
C1抑制物(C1 INH)缺陷可导致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85%的病人C1 INH浓度降低至正常的5%~30%(Ⅰ型);另有15%的病人血浆中存在正常或增高水平的C1 INH免疫交叉反应蛋白,但无功能(Ⅱ型)。
樱桃状血管瘤,又称老年性血管瘤,是成年人最常见的血管瘤,通常在成年早期开始出现,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多,主要发生在躯干部位,罕见于手、足或颜面。 该血管瘤的组织病理显示许多中等度扩张的毛细血管衬有扁平的内皮细胞,表皮细胞变薄,并常围绕血管瘤的大部分,就像一个小颈圈。 樱桃状血管瘤一般不会导致恶变。如需要进一步的了解,建议咨询专业医生。
靶样含铁血黄素沉积性血管瘤(targetoid hemosiderotic hemangioma)由Santa cruz和Aronberg于1988年首先报道。
血管性头痛是指头部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及大脑皮层功能失调,或某些体液物质暂时性改变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以一侧或双侧颞部阵发性搏动性跳痛、胀痛或钻痛为特点,可伴有视幻觉、畏光、偏盲、恶心呕吐等血管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它包括偏头痛、丛集性头痛、高血压性头痛、脑血管性疾病(如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动静脉畸形、颞动脉炎等)所引起的头痛。
股动脉瘤(femoral aneurysm)的发生率在国内占周围动脉瘤的半数以上,居首位。有真性动脉瘤和假性动脉2种类型,前者多发生于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常合并全身其他部位的动脉瘤。后者常见于创伤和感染之后。临床上可因动脉瘤内血栓形成或血栓脱落栓塞远端动脉造成远端肢体的急性缺血,常可致截肢,因此积极手术治疗十分重要。
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一种退行性病变,是大、中动脉的基本病理过程,主要是细胞、纤维基质、脂质和组织碎片的异常沉积,在动脉内膜或中层发生增生过程中复杂的病理变化。在周围血管疾患中,动脉的狭窄、闭塞性或动脉瘤性病变,几乎大部分都是由动脉硬化所引起。动脉硬化性病变一般是全身性疾患,好发于某些大、中型动脉,如腹主动脉下段、髂动脉、股动脉和腘动脉等处,上肢动脉很少累及。病变动脉增厚、变硬、伴有粥样斑块和钙化,并可
髂静脉压迫综合征(iliac venous compression syndrome)是髂静脉受压和(或)存在腔内异常粘连结构所引起的下肢和盆腔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1965年Cockett和Lea Thomas通过静脉造影和手术,对具有髂-股静脉血栓病史和严重血栓后遗症的患者进行研究发现,在右髂总动脉跨越左髂总静脉的部位,静脉腔内容易血栓形成,并且已形成的血栓难以再通,从而引起下肢和盆腔的静脉回流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国营
北京协和医院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三级甲等医院,是国家卫生健康委指定的全国疑难重症诊治指导中心,最早承担高干保健和外宾医疗任务的医院之一,也是高等医学教育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国家 级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国营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成都市锦江万里桥头的华西坝,有一座闻名遐迩的医学城,她就是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追溯历史,华西医院起源于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国基督教会1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国营
一、历史沿革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前身是中国协和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1953年10月,总后方勤务部卫生部决定将“中国协和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改为“军委直属机关医院”。1954年7月,总后方勤务部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国营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委属事业单位,是复旦大学附属综合性教学医院。医院开业于1937年,是中国人创建和管理的最早的大型综合性医院之一,隶属于国立上海医学院,为纪念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孙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国营
瑞金医院建于1907年,原名广慈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有着百年的深厚底蕴。医院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绿化面积4万平方米,核定床位1893张(
擅长:主任医师
著名中医肿瘤学家及中西医结合临床肿瘤学家,现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医学博士、教授、博
擅长:主任医师
从事儿内、急救专业近四十年,具有丰富的危重症及疑难杂症抢救治疗经验。特别擅长各种休克、中毒、抽搐等
擅长:主任医师
从事眼科临床工作40余年,具有极丰富的临床经验及诊治疑难眼病的能力,尤其擅长青光眼的早期诊断及难治
擅长:主任医师
李晶,女,1962年12月生,汉族,陕西人。1985年毕业于新疆医学院医疗系,学士学位。毕业后分配
擅长:主任医师
1965年毕业于新疆医学院临床医疗学,擅长内科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曾获自治区优秀专家称号。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