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动脉瘤的形成与以下原因有关:
1、动脉硬化
多发生于老年,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动脉壁发生退行性变,难以承受压力而引起,一般多为真性动脉瘤。
2、损伤
动脉损伤、破裂后于局部形成血肿,并与动脉管腔相通,后被周围纤维结缔组织包裹,形成假性动脉瘤。某些部位的慢性摩擦、挤压,也可导致动脉瘤。
3、感染
脓毒症、细菌性心内膜炎或结核时,细菌可经血液循环侵袭、破坏动脉壁,形成动脉瘤;梅毒螺旋体感染可使动脉壁中层变性、破坏,发生动脉瘤,现已少见。
4、动脉炎性疾病
多发性大动脉炎、白塞病等,导致动脉发生非细菌性炎症,从而形成动脉瘤,多见于青年人。
5、先天性动脉中层缺陷
Marfan综合征和Ehlers-Danlos综合征,前者与胶原代谢缺陷、后者与胶原形成异常有关;多见于青年人,且伴有各自较为特殊的临床表现。
6、医源性
血管转流术后的吻合口由于感染、缝线脱落、张力降低等,可导致吻合口假性动脉瘤。动脉穿刺或行腔内治疗后,局部可形成穿刺点假性动脉瘤。
动脉瘤若压迫左主支气管可引致呼吸困难。动脉瘤缓慢长大,当病情不控制时,最终可穿破出血致死。而周围动脉瘤最严重的并发症就是并发血栓形成。
周围动脉瘤以肢体主干动脉、腹主动脉和颈动脉较为常见,本病主要可见以下表现:
1、腹部搏动性肿块:大多数位于脐旁左侧腹部,同时有髂动脉瘤时,则向同侧髂窝延伸。搏动具有多向性膨胀感的特点,可伴有震颤及血管杂音。
2、疼痛:大多数病人仅有腹部轻度不适或胀痛。当瘤体侵蚀椎体或压迫脊神经根时,出现腰背部疼痛。突然出现剧烈的腹痛或腰背痛,是动脉瘤向腹腔内或腹膜后破裂的象征。
3、压迫邻近脏器:压迫十二指肠及近端空,引起消化道症状。输尿管受压后,出现尿路梗阻的临床表现。少数情况下因胆总管受压而出现阻塞性黄疸。
4、急性动脉栓塞:瘤腔的血栓脱落,造成腹主动脉分支的急性栓塞,如肠系膜动脉、肾动脉或下肢动脉栓塞,并引起相应的急性动脉缺血的临床表现。
5、动脉瘤破裂:动脉瘤破裂必将引起大量出血,后果严重。按照动脉瘤破裂的方式,可以表现为腹腔内快速大量出血,病人往往在短时间内死于失血性休克;腹膜后巨大血肿,出现腹部或腰背部突然剧痛及失血性休克症状;主动脉-肠瘘,引起消化道反复大量出血,导致失血性贫血及休克;主动脉—下腔静脉瘘,引起严重的充血性心力衰竭。
预防周围动脉瘤,主要是要做好创伤和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和治疗周围动脉瘤在一定程度上因生活习惯引起,所以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预防本病的重要措施通过合理膳食、适量运动、规律生活、保持心情放松和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可起到预防本病的作用
周围动脉瘤主要包括肢体主干动脉、腹主动脉和颈动脉,下面以腹主动脉瘤为例,介绍本病的检查内容。
1、超声检查:可以描记瘤体的大小及瘤壁有无粥样斑块及附壁血栓,尤其适用于肾动脉下腹主动咏瘤的检查。
2、腹主动脉造影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可以检测腹主动脉瘤的大小、范围,腹主动脉主要分支是否累及,为确定诊断及决定手术方案提供依据。
3、CT检查:可以同时现察是否存在夹层动脉,动脉瘤与周围脏器间关系,排除腹腔内其他脏器的疾病。
周围动脉瘤的术后饮食应注意清淡富于营养,保证患者充分休息,避免劳累及情绪激动。患者如无贫血,不必要进行补血,平时在饮食中注意食疗即可。
患者应尽量避免吃诱癌性食物而多吃抗癌性食物。常见的抗癌食物有十字花科蔬菜(如卷心菜、菜花和萝卜等)、大蒜、酸梅、黄豆、牛肉、蘑菇、芦笋、薏苡仁等。
腹主动脉瘤是周围动脉瘤最常见的类型之一,下面以腹主动脉瘤为例,介绍本病的治疗。
腹主动脉瘤不可能自愈,最严重的后果是破裂出血致死,瘤体直径≥4cm的,发生破裂的比例明显增高,即使瘤体较小者,同样存在急性破裂的可能。因此,腹主动脉瘤原则上应作择期手术。对于手术耐受性不佳者,应积极治疗后为手术创造条件。动脉瘤直径较小,应定期采用影像诊断技术(如B型超声)检查,有增大趋势时,即需作出手术治疗的抉择。腹主动脉瘤破裂者需及时急症手术。手术方法有动脉瘤切除术、动脉瘤旷置术和动脉瘤切开人工正血管移植术,目前以第三种术式最为常用。根据动脉瘤与肾动脉的关系,手术的基本原则如下:
1、肾动脉平面以下的腹主动脉瘤经腹腔或腹膜后途径,显露肾动脉下腹主动脉及双侧髂动脉,游离瘤体上缘腹主动脉及双侧髂总动脉。全身投以肝素后阻断主动脉及双侧髂动;切开动脉瘤壁,迅速缝扎腰动脉,清除瘤腔内血栓及粥样化碎片;根据动脉瘤的形态和范,植入直形或Y形人工血管;完成吻合后,用先前切开的动脉瘤壁将人工血管包裹缝合。肠系膜下动脉可以缝至人工血管侧壁,或予结扎,应根据左侧结肠的血供情况而定。远端吻合口如建在髂总动脉分叉平面远侧时,至少应保留一侧髂内动脉的血流。
2、肾动脉平面以上的腹主动脉瘤需经胸腹腔联合切口,暴露并阻断胸腔主动脉;与上述手术步骤相同,在植入人工血管后,必须迅速将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及肾动脉依次与人工血管完成吻合,尽可能缩短内脏缺血时间,减少缺血引起的损害。